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>新闻中心
行业资讯
信物百年 | 新中国第一部国产雷达




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,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百集微纪录片《信物百年》,以“红色信物”为切入点,由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100家国有企业党委(党组)负责人介绍企业的传家宝,以小见大,以物证史,揭开企业澎湃发展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,见人、见物、见精神,发扬红色传统、传承红色基因。



1626836097100091.jpg


新中国第一部自行设计的雷达

命名为314甲中程警戒雷达

研制于20世纪50年代


20世纪50年代

在中南海举办的雷达新技术展览中

毛主席特意到场参观这部雷达
称赞道:我们中国人
什么都可以干出来

这部雷达的背后
又有怎么样的故事?
↓↓↓


雷达可以发现数千里外的目标,使其无所遁形,因而被称为战场上的“千里眼”。二战时期,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已经展开雷达对抗,不列颠空战中,英国凭借雷达的预警优势,以少胜多阻止了德国法西斯入侵的脚步。但中国雷达还停留在只能看方位和距离的阶段,西方专家曾断言“中国雷达和国外至少相差30年。”


针对外国侵入我领空的高空侦察机和不断前来骚扰的飞机,1953年,新中国第一批雷达人,在南京一座小红楼里揭开了国产雷达的研发序幕。



技术突破 从零开始


1950年2月6日,尖锐的防空警报声响彻上海,溃逃到台湾的国民党不甘失败,频繁对上海进行轰炸空袭。工厂停工、基础设施瘫痪,电力设备的损坏程度高达五分之四,造成轰动全国的“二·六大轰炸”。

尽管解放军在沿海地区设立了对空监视哨,但哨兵们只能用手中的望远镜观测,毫无远程预警能力。新生的中国亟需一批先进的雷达装备,探测千里之外的动向。

1626836117108758.jpg

▲小红楼

上世纪50年代初,南京妙耳山上的一栋两层小楼,因其外墙是独特的中国红,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“小红楼”。在这里,中国电科技术专家受命仿制苏式的防空警戒雷达。雷达包括五个部分:发射机、电源设备、接收机、发射和接收天线以及显示器。


1951年5月2日,凌晨1点的小红楼依然灯火通明。经过一次又一次对比分析,研究人员一致认为,八木天线的探测距离更远,方位分辨率更加准确。在没有任何参考和借鉴的情况下,团队成员开始着手八木天线的实验。

想要仿制八木天线,需要进行无数次调整,无数次记录。天线各振子的长度、各单元之间的距离,如何匹配,丝毫的差错都能影响到雷达的探测精度。

大家凭借“管中窥豹”的思维模式,实施“反设计”。在测绘、分析、摸透雷达天线电路原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,光测绘的草图就画了不计其数,堆在一起都有半人高。就是这样不断地绘制,不断地试制,不断地改进,这一部雷达研制中最大的难关最终被攻破了。



在摸索中前进,在前进中不断改良。团队人员紧接着又推出了改进型314乙型雷达,首次在国产雷达上加装平面位置显示器。这是我国第一个批量生产的雷达,发射功率提高到140-160千瓦,比苏联-8型雷达探测距离远。1955年,314乙型雷达共有84部装备部队,它的批量生产,为雷达部队的扩建和装备改善提供了物质条件。




继往开来 服务强国兴军


从第一部“314甲”雷达,到自主设计研发出“406米波远程警戒雷达”,再到掌握相控阵雷达尖端技术的“7010战略预警相控阵雷达”,中国的雷达工业经历了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跨越

进入21世纪,中国雷达工业驶入了发展的“快车道”,预警机雷达作为“空中警眼”,技术性能持续保持世界领先;新型舰载雷达“海之星”让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洋;神舟飞天,中国实现了用全自主研发的雷达护送卫星进入轨道。如今,中国雷达技术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,并在局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。


1953年,成功研发新中国第一款自行设计的314甲雷达;
1955年,成功研发我国第一部米波远程警戒雷达,是我国早期雷达网的骨干雷达;
1977年,成功研发我国第一部远程战略预警雷达;
1983年,成功研发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;
1995年,成功研发我国第一部全固态远程警戒雷达;
2007年,成功研发我国第一部空警2000机载预警雷达;
2012年,成功研发我国第一部气球载雷达,浮空平台预警手段建设取得重大突破;
2015年,研制我国第一部国产化数字阵列预警机雷达,实现“小平台、大预警”能力;
2016年,我国第一部四代反隐身情报雷达首次公开亮相珠海航展,标志我国情报雷达全面进入反隐身时代;
2017年,成功研发我国第一部机载三面阵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;
……



来源:国资小新



版权所有:西安睿奥电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陕ICP备18014572号-1
公司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绿地蓝海大厦11411室   联系电话:029-68215429  招聘邮箱:hr@xareotech.com 网址:www.xareotech.com           技术支持:奈特网络